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贡觉 / 旅游贡觉 / 民风民俗

贡觉县三岩民风民俗

2020年05月27日 12时00分

【字体:

打印本文

分享:

独树一帜的民俗旅游观光区,“三岩“藏语意为险恶之地。这里山高谷深,峭壁耸立,道路崎岖,贫穷闭塞,历史上长期处于“无官无法”的社会状态,至今还遗留着原始父系氏族时期的社会组织——帕措。

藏语中 “帕”意为父亲,“措”意为集团或群体。帕措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下,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延续而自然形成的一种父系制宗族群体。据史料记载,三岩的“帕措”已有六七百年历史。在帕措的环境中,为防止别人的复仇,有了碉房这种独特的建筑。大小碉房在三岩依山而建,远望尤为有气势。这些造就了当地人骁勇剽悍的个性,也形成了这里别具一格的区域特色及民俗风情。三岩境内雪山林立,江河纵横,有茫茫的原始森林,星罗棋布的高原湖泊,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和矿产资源

三岩位于西藏最东部横断山区三江峡谷(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之一金沙江峡谷区举世闻名的叶巴险滩大峡谷(1986年中美发起联合长江漂流探险失败地)即在三岩罗麦乡峡谷深长,怪石嶙峋,江水汹涌堪称世界一绝。

在雪域高原上,有个叫多康地方,在多康右边的一个角落里,是一个叫扎西热克西巴的地方。这里的人打仗狠毒,民风剽悍,很早就以打胜仗而著名,打仗的习惯和特点就是勇往直前不惜生死,因此把他们称为“扎西热克西巴”。传说是格萨尔王哥哥的儿子色穷扎勒永吉的后代子孙,披着黑色的头发。

三岩具有独具特色的社会民俗民风,即“帕措”父系制度渊源较长,距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在藏语中,“帕”是指父亲一方,“措”是指聚集之意,“帕措”是指一个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组成的部落群体,并拥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鲜明的氏族民主议会特征。三岩“帕措”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延续而自然形成的一种父系为主的宗族群体,是三岩父系社会的组织基础,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下,维护三岩群众自身利益的历史产物。

适应三岩独特地理风貌的碉房、碉楼群民居,原始古朴、简单粗犷,散落于金沙江两岸高山斜坡地带,主要集中在金沙江西岸高山的阳面,沿山势农田梯度而上碉房建在梯田中央,便于从事农业耕作,被称为三岩民俗的“脸谱”,是三岩特殊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的产物,是三岩人智慧的结晶,是区别于其他藏区民居建筑的一个显著标志。

    三岩特区。三岩,清代汉文史籍有“萨安”、“三暗”、“三崖”、“三艾”、“三芟”之称,历史上分为:上三岩、中三岩、下三岩,总其名曰“三岩”。今属贡觉县。贡觉县从地理位置、民俗民风、房屋建筑以及文化习俗上都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贡觉片,含莫洛镇、相皮乡、哈加乡、阿旺乡、拉妥乡和则巴乡,1959年前为贡觉县宗辖区;二是三岩片,含敏都乡、木协乡、雄松乡、沙东乡、罗麦乡、克日乡,1959年前为三岩宗辖区。民主改革时将其合并为贡觉县,虽然行政区划上将其合并,但至今在文化生活、民风民俗等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别。

清末四川总督赵尔丰进军西藏,分兵从四川省德格、巴塘两地同时进军,从南北两面向三岩进发,占据三岩,并建立“武城县”,实行县制,设县官和驻军。而藏政府始终未在三岩驻军。赵尔丰撤军后,藏政府借机占据三岩,设立三岩宗,设宗本(但宗本终究未能到任)。三岩民风最具民族特色的有:

1)帕措社会:帕措(父系氏族)系藏语,“帕”意为父亲,“措”意为集团或群体。“帕措”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下,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延续而自然形成的一种父系制宗族群体,是三岩父系社会组织的基础,他们以父系血缘为基础,组成一个个父系血统家族群体。

“帕措”父系制的来源很早。据史料记载和调查,三岩地方的“帕措”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

  帕措组织的形成:帕措组织之所以能在三岩一带长期保留下来,大概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为了生存,获得物质生活资料,抵御外来侵袭和同频繁的自然灾害作斗争,父系血亲的男性公民自然地组成了一个武装群体。

   二是由于三岩地区长期处于“无官无法”的社会状态,既无贵族关人,又无农奴主和牧主。有势力的头人也是在帕措势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

   三是特殊的地理环境。三岩六乡全部分布在金沙江边低海拔的狭窄区域内,四周均为4800米以上的高山雪岭,悬崖峭壁,道路崎岖,交通闭塞,每逢冬季大雪封山,与外界往来隔绝。从而造就了当地人的封闭意识和骁勇剽悍的个性。

  四是经济的原因。三岩由于气候较好,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牲畜也是他们生产和生活资料,既用来耕地和运输,又是偷抢和械斗的乘骑工具,亦是家庭财富的标志。帕措间的抢劫和复仇行为,多以牲畜为主要内容。因此,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只有依靠帕措群体结伙外出抢劫,或通过血亲复仇得到物质利益。由此也培养了人们对外抗争的群体意识。

   五是三岩地区生产力水平底下,在粗放的农业经济和逐水草而迁移的牧业经济条件下,只有依靠帕措的群体力量才能战胜频发的自然灾害和来自外部势力对草场的侵占和牲畜的抢夺,所以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培养和造就了人们勇敢好斗的尚武精神。

  三岩人的复仇心理十分强烈,复仇意识根深蒂固,几百年来,这种复仇意识始终没有淡漠过,一代代相传,一辈辈相承。

2)三岩民居:三岩的民居是十分有特色的,房屋坚固而实用。房屋外墙均为土质围墙,先把地基挖好,在地基上砌石头,再在地基上打土墙。底层厚达1.5—2米,土墙一般高约10—15米,根据家庭大小,内分三至四层,外墙均为当地土墙。其分部:底层高约3米,多为牛羊卷,一根独木梯子通向二层;二层又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一般存放饲草、木柴,后部分是三岩人家的主居室,层高一般5—8米间。火灶、水缸、家具全在这间屋里,这间屋没有对外的窗户。因此,房间内光线很差,只有一个通向三楼的梯间作为白天取光的通道,也是排烟的通道。这间屋靠南面墙(火堂的左边)一应是男主人或尊贵客人的坐位、火堂、堆放炊具的架子、水缸。这间主居室地面铺有木板。通向三楼的独木梯子是分两层,一个是从二层通向二层半的一个5平方米左右的平台上(位于一层通向二层的梯子上方),再从这个平台通向三楼,这也就有了两个独木梯子。三楼是粮库、杂物和厕所,现在也用圆木做成一、两个木笼屋,一般是经堂或家中男主人的卧室,门外是二楼前半部分的屋面。从这个屋面又是一个独木梯子通向四楼,四层是一个只有三面墙和屋顶的房屋,是用来堆放未打粮食或饲料的,也是整个建筑物的最高层。所以,三岩人房屋内的独木梯子一般有4个之多。三岩由于地形陡峭,坡度一般在15—25度,所有房屋都是顺坡建造,面向坡下。

三岩社会以帕措组织来维系的,所以这些房屋也是遵循这一原则而修建的,一个帕措或一个父系的亲戚房屋是建在一起的,如果分家后子女并不走远,就在自己父辈的房旁借着一墙开始修建自己的房子,有的房屋甚至借用了亲戚的两面到三面墙修建自己的房屋。房连房,屋接屋,有三四家的,也有五六家的,从这家房顶可走好几家,就像一个城堡群。所有房屋的外墙面上每层都有不少的小洞,这都是为向外窥视的射击用的。

3)帕措的联姻及禁忌

帕措内部的联姻,实行的是严格的外婚制品,本帕措成员中的兄弟后代之间,世代不准通婚,与外帕措有血仇的不准联姻。女子必须嫁出,不得招婿上门。结婚虽有家长做主,但一般要征求女子的意见,如果坚决不同意者也不勉强。男女之间的性行为非常严肃,女子未婚前不是有性关系,结婚后不得有外遇,禁忌嬉戏和玩笑,否则认为有辱门户。如果本帕措的女子和外帕措的男子发生性关系,双方势力悬殊者,必将械斗;势力相当者通过调解解决,男方必须将女子娶为妻,否则,要给女方财产牲畜以作赔偿。婚姻有严格的要求,同一个帕措内不得绘声结婚或有性行为,否则要遭到惩罚。并且三岩石私生子十分罕见,原因是只要你与三岩女子发生了性行为,你就必须娶她为妻,否则整个帕措都会找你寻仇敌或是索取赔偿金,若是怀有身孕,那只有带走这女子,别无他法。现在对外交流增多,许多三岩男子外出经商、打工,也在外面娶了妻子,但绝不能带回家来,只能在外生活。三岩人特别重男轻女,如果娶妻不生男孩子,就可重新娶一妻。女子在三岩的“帕措”社会中没有任何地位,只能听命于男人。

帕措内部的婚姻形态:

一妻多夫制:即一个父母所生的同胞兄弟共娶一妻,如在木协地区婚姻形式多,为的是兄弟不分家,家庭财产不分用,保持雄厚的经济势力,实行这种婚姻的家庭,在本家庭中声望高、门风好,外人称其兄弟团结,妻子贤惠,家庭和睦。

一夫一妻制:即一户只有一个男子者就娶一妻,或同胞兄弟各自娶妻,分层生活。泽达、宗巴等地多是一夫一妻制的婚姻。一方面人口繁衍快,户数增加多,对外纠纷复仇有力量。加一方面,分家分财产后,比较贫穷。兄弟们虽各自娶一妻分层,但因修不起房子,不能独立门户,故多其居一房,各安一灶起饮。

一夫多妻制:因先娶不定期的妻子不能生男孩,便又娶一个女子为妻。为了生儿子传宗接代要妻二妻三妻,以保证宗祀家庭不绝,以维护帕措的利益。

4)丧葬习俗:

三岩的帕措成员死后实行土葬,水葬,天葬等。帕措有固定的公墓。老人和正常死亡的人实行土葬。人死后在家停一日,然后用白简称氆氇衣服裹好,埋葬在公墓内,上面竖一经幡,并在墓前的一块石头上刻上六字真言。若干年后,再把尸骨挖出来焚烧成灰。小孩和非正常死亡的一般实行水葬。在对外械斗中死亡一般实行天葬,无论何种原因死亡,家庭富裕的人和僧人死后一般实行天葬,无论何种原因死亡,家庭经济条件好的,请喇嘛到家中念经超度,经济条件差的则给寺院送布施,以求超度亡灵。

水葬:水葬属于一种等级较低的葬式。水葬的对象为小孩、孤儿、寡妇及经济条件较低者,或喇嘛占卦确实实行水葬的其它死者。水葬和其它葬俗相对较为简单。水葬的地段一般选在水流湍急或水势汹涌的水域。贡觉三岩一带的固定的水葬场,那里有固定的木墩、扁石和自然形成的凹形大岩石,葬前的条件的先请喇嘛为死者作“普哇”仪式,然后剥取死者衣服,以头挨膝,捆成胎儿状,用死者本人的藏袍包裹,坐姿放在担架上并捆牢,抬到河边,祷告后葬师解开绳索,用刀按关节从上到下解肢,节节抛入河中,让急流一并冲走。家中无条件的贫困户,死后把尸体抬到河边,将尸体抛入河中,让急流冲走。婴儿的死尸,一般装进背篼中,篼底拴石头,沉入河底饲鱼。虽说水葬是一种等级低,简单又省事葬俗,但水葬从佛教的教仪上讲,同样起到献身行善,以身献佛的作用,同样是赤条条来,在世间行善积德,赤条条去,献身躯发以行善。

墙葬:贡觉三岩一带的帕措中,对年寿高,德高望重,在帕措中又有很高威信的老人寿终后一般不出葬。把老人的尸体视为财源和运气的象征,为保住运气不外溢,用盐水擦洗老人尸体,五官用酥油堵塞,请喇嘛诵经作祈祷、超度。将尸体坐姿装入木箱或罐中,灶灰调泥,封住棺盖和缝口,在顶楼的墙边掏出刚好能容下尸箱或尸罐的小洞,将尸体放进洞内,垒石头或土砖堵住洞口,灶灰调泥,封住墙缝,用牛粪糊墙面,防止裂缝及生虫,把尸体做为吉祥的标志保存。帕措中保存了老人的尸体以后,如果连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与其他帕措和外地的人之间又没有出现任何纠纷等家道太平的情况下,选定吉日进行火葬、或水葬。

合葬:贡觉三岩一带的群众中多行火葬的习俗人。在进行火葬中除单尸葬外,也有群众采用合葬。采用合葬的家庭中如果死了人,家有马上把尸体头挨膝捆好,坐姿放于木箱里存放,再查询村中是否有人家存放尸体。若寻到存有尸体的人家,即相互商议,请喇嘛占卦选定吉日,并请喇嘛到火葬场为两家死者诵经祈祷。同时把尸箱并排于井字形柴架上,尸箱四周再加上干柴,时辰一到即放火焚尸。火化后,将烧余下的尸骨堆放在一起,用石头砸碎,进行合葬。或把骨灰撒入河中,或放进高山洞穴。死者家中如果寻不到村中存有的尸体的人家,就将尸体保存在家中,待到村中有了第二具尸体时,再同请喇嘛主持一并火葬。

5)生活及生产用具:

生活用具:三岩有家里无灶,只是用三块石头作支架,架锅做饭、烧茶。他们将约5厘米厚的石片打磨成向一边弯的两片,一片则是向两边弯,然后将弯头向上埋在地上,就可支锅做饭了,俗称“三岩石头一口锅”。随着家人的不断增多,需煮的东西也多了,于是,又在三片石头中那片有向两边弯的那片石头里的靠墙面上,镶进两个长形的石头,正好与那片有两个弯的石头形成另一个灶,俗称为“五个石头两个灶”。

生产用具:有木犁、木锄头。如耕地的犁是用青杠木的树叉做成的,锄头也是用青杠木用刀削成尖利状,捆绑在一个树叉的弯头上,还可以上下移动,如锄头磨损了,只需取下用刀削利了,捆扎上又可以使用。就连挖家畜肥的两齿耙,也是用长成三支的树叉做成的,十分科学实用。

目前三岩六乡的交通,水电,通讯及为便利。三岩地理环境优越,大山连绵,高陡山险,山高水深,雪山高耸,河流纵横,可谓气势磅礴,碧玉湖泊,树木参天的森林,透出另一种的秀丽景观。尤其三岩的文化内涵颇为深奥,在在谚语,典故,婚俗,饮食,生活生产工具,丧葬,锅庄,舞蹈,服饰,帕措等风格习惯不仅有藏族共性,而且具有康巴地方特色,房屋建筑上独具特色(三岩碉房)。加之风格独特的宫殿建筑,三岩沿途风光秀丽、草原、高山、森林交错分布,探险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野生动物特别是一些稀有动物和各种鸟类在这里栖息生活,野果特别丰富的生态景区。

附:生活生产用具

三岩的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金、铜、铅、锌、盐、煤、铁、石灰石、石膏等。野生动植物资源主要有:熊、豹、狼、獐、麝、狐狸、滇金丝猴,野猪、野牛、旱獭,岩羊、虫草、松茸、贝母、知母、雪莲、大莫、麝香、鹿茸和金沙江沿岸有落叶松、川西云杉,青杠树,油松三种稀有树种和野花椒等。将三岩开发建设民用风俗,探险为一体旅游景区是非常必要的。

   “帕措”是西藏东部地区特殊的一种社会现象,带有明显原始社会的痕迹,是指以父亲血缘关系为纽带,以保护群体内部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维护群体利益为目的一种社会群体。因藏东地处横断山脉的特殊地理环境,加之这种社会群体自身封闭性强,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边沿,时至今日在不同程度上仍然保持和延续了部分原始的社会制度,贡觉县三岩地区正是集中反映这一特征的地区之一。

帕措现象追根溯源反映了青藏高原地区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形态,展现了古代藏族部落社会的一些基本面貌,是研究藏族部落从原始社会向封建农奴制过渡的历史阶段的珍贵材料和标本,是当前世界各地并不多见的父系氏族的残留,至今仍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原始父系氏族部落群的一些基本特征。在藏语中“帕”指父亲一方,“措”指聚落之意,“帕措”组合起来指“一个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组成的部落群。”既有氏族的特征,又有部落的职能,基本上是一个父系社会,但三岩帕措拥有更为严密的组织结构和鲜明的氏族民主议会制特征。具体说来实则是一个个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组成的原始部落群,相同于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所指出的血族团,这种团体有共同的世系(出自一个共同的男祖先),借某种社会和宗教制度而组成的一个特殊公社,有着共同抗御外敌入侵,维护本族利益的作用。因此,三岩帕措被誉为“原始社会的活化石”。

武城县遗址简介

三岩在唐代,已内附于唐朝,元朝忽必烈赐予八思巴萨迦地方政权和后设朵甘思宣慰司管理。明成祖时赏赐给南葛监藏帕竹地方政权管理,永乐年间又册封护教王治理。清代雍正三年(1725),将贡觉、三岩赐予达赖喇嘛为布施香火地,属西藏地方政府直辖。清中后期中央政府又设“营官”、“江卡台吉”管理江卡、贡觉、三岩之地。1898年1月,在上中下三岩设千户,划归巴安府。光绪三十二年(1906)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收三岩,行“改土归流”,设委员治理政务,1912年,建武城县,隶属巴安府管辖。1950年昌都解放,设三岩宗和军事代表处,辖三区四乡。二百多年来均在雄松设县衙立宗府。1959年7月,平叛改革运动开始,将三岩宗并入贡觉县。2000年1月撤区建三岩办事处,副县级建制,驻敏都村,辖三岩六乡。三岩历史的发展,更证明了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铁证。

三岩千百年来,政府治理不力,“帕措”横行乡里,治安混乱,复仇抢劫成习,生产落后,民不聊生。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三岩人民边平叛边改革,分土地配牲畜,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神高涨,面貌更新。1980年3月,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减免税赋,搞活经济,包产到户,壮大了农牧民经济实力。“两个长期不变”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落实,更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搞活了三岩经济。同时,党和政府重点扶持三岩脱贫致富,发展三岩庭院经济,建医院修学校。至此,三岩农牧民群众得到休养生息,享受着富民政策,三岩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2000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三岩六乡列入工程建设范围,为进一步改善三岩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建立生态安全屏障,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实施跨地区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将三岩555户 3475人搬迁至林芝地区安置,这不仅维护了沿江“天保”生态安全,更有效地改善了三岩群众生存环境。

近年来,在市县新的领导班子领导下,大胆调处历史纠纷,积极开展扶贫开发,修公路惠民生,极大地改善了三岩基础条件,促进了三岩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明天的三岩会经济更加发展,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文明!

这是一片古朴神秘,充满原始诱惑力的土地,

这里高山瑰丽风光与峡谷秀美柔情交织,

这里群山环抱,千沟万壑纵横交错,雪山之巅辉映霞光,

这里民居粗犷简练,气势宏伟,巍峨矗立的碉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

这里金沙江向南昼夜奔流不息,山脉横亘东西,构成藏东三江奇特景观,

这里历史的回声飘荡在峡谷之间,久久不肯消散,给人以沉重而又复杂的心情。

它就是被称为原始社会活化石的三岩。

三岩神秘,是因为她至今残存的帕措制度和复杂的婚姻形式令现代人不解。

三岩原始,是因为她保留了太多的原始风俗风貌,虽经千年岁月浸蚀,仍不褪色。

三岩壮观,是因为金沙江两岸风光迷离,高山峡谷气势磅礴。

三岩落后,是因为三岩人在这祖先开垦的贫瘠的土地上留有太多的缱绵,尽管生活是如此的艰辛,也不忍离去,不愿改变。

三岩著名,是因为在三岩这块土地上背负了太多的“历史”!

迎着高原清爽的凉风,站在雄松岭上,俯瞰整个缺所湾,碉房和梯田依山势蔓延而上,蜿蜒曲折的金沙江奔腾不息向南流去,巍峨群山连绵不断,雪山辉映着晚霞,思绪就像放飞的风筝,总想挣脱羁绊,翱翔在自由的天空。

三岩是一个无法用现代眼光观察审视的独特地方,你只能用心灵去感触他,感受他的原始魅力,感受他的奇丽风光,感受他的朴实情怀。他是一个诱发想像的地方,越是走近她,就会越为她迷醉痴恋,越是了解她,就会越为她神情凝重,撩开迷雾还是迷惘,让人看不清她的真实面目,成为挥之不去抹不掉的沉重情结,始终被她魂牵梦萦。走进三岩,有一种仿佛是几百年前历史再现的感觉,他距离现代文明是那么地遥远,这种遥远的距离感不是表现在他外在的东西,而是基于对他内存的东西的一种感悟,还有一种对他说不清道不明的渴望了解的迫切愿望。

三岩人承载的不仅仅是千年的艰辛,还有那凝重迷茫的历史。三岩无文化沉积,无典籍记载,即使有的也只是只言片语,也没有人能准确地述说这块土地上演译的真实故事,三岩的历史刻印在巍峨耸立静穆端庄的碉房墙壁上,镌刻在三岩人忙碌劳作的背影上,隐藏在金沙江高山峡谷密林之中,苍老遒劲的千年枯木,低垂的经幡,刻满经文的石堆,静穆矗立的碉房,都在低低地诉说着他凝重的故事。

贫瘠的土地印证她的贫穷,崎岖的驿道见证她的艰险,沧桑是三岩的历史。

从贡觉县城沿贡芒公路驱车60公里至阿旺乡,这里是西藏有名的阿旺藏系绵羊原产地,高原小城镇建设的一颗明珠。往东南方向驶入贡三公路,走进连绵起伏的草原,向东南抬眼望去,可以看到高耸入云的雪山和横亘的山脉。车子逐步抬升到海拔4500米,开始翻越巴依拉山。巴依拉山顶较为平坦,车速也快,放眼望去全是崇山峻岭,开始进入到三岩地界。

第一次去三岩的人千万不要马虎,因为在距离山顶经幡500米左右就是贡觉与三岩的分界线。如果没有人提醒,很难识别。它仅是石头垒起的三个石堆,这个分界线标志会令你觉得不可思义,那么小,那么平淡,不足为奇,但这就是三岩,你的眼睛所看到的三岩。过了巴依拉山,有一岔道,穿越偶沙曲池驶向沙东乡,主线是贡三公路,这里能够看见巍峨庄严的勒伯雪山,它是三岩人的神山。三岩片的熏烟节安排在每年的7月15日,这天全岩青壮男子来到勒伯神山上,搭起熏烟灶,架起松枝叶,围坐在熏烟灶前开始念经,目的是求神保佑,解除灾难,念完经后大家起立,围着熏烟灶转三圈。然后开始下山,在半山腰喝酒、唱歌、摔跤。熏烟节是不允许女人参加的,熏烟节在西藏也较为普遍。当车行驶到著名的嘎玛曲池时也有一岔道,岔道穿越木协沟通往木协乡,嘎玛曲池(雄松乡与木协乡交界处的一草坝)的著名是因为雄松与木协两乡闹草场纠纷几十年,惊动区党委政府,2004年10月份才在嘎玛曲池妥善解决,嘎玛曲池因此而闻名全区。

穿越嘎玛曲池后开始翻越侧拉山,地面植被开始减少。侧拉山基本无植被,全是岩石堆,多数为花岗岩石。这里生长着高寒耐氧植物红景天,夏季时红得耀眼,8月份时雪莲花开,傲然婷立于乱石堆中。汽车爬上山顶,印入眼帘的是散落的几个珍珠湖,最大的湖面直径有100米,最小的也有50米,冬季积雪覆盖,夏季水光潋滟,清澈透底。

越过侧拉山下山时,应该提醒驾驶员注意,这里急弯道多,公路坡度大,一旁为悬崖峭壁。从这儿可以看到木协沟的火烧林(森林火灾留下的遗迹),下到海拔4000米时能够看到依稀的林木,植被逐渐丰富。过了白日寺后,到达原三岩宗政府所在地雄松村,今贡觉县雄松乡人民政府驻地。历史烟云飘散,昔日的三岩宗旧政府遗址如今仅剩下一处残垣断墙。

从雄松岭俯瞰雄松村和七所湾,村庄和梯田依山势向上蔓延,巍峨碉房尽收眼底,金沙江蜿蜒流淌,两岸崇山峻岭,连绵不断。三岩神秘,是因为她至今残存的帕措制度和复杂的婚姻形式令现代人不解。三岩原始,是因为她保留了太多的原始风俗风貌,虽经千年岁月浸蚀,仍不褪色。三岩壮观,是因为三岩金沙江两岸风光迷离,高山峡谷气势磅礴。三岩落后,是因为三岩人在这祖先开垦的贫瘠的土地上留有太多的缱绵,尽管生活是如此的艰辛,也不忍离去,不愿改变。三岩著名,是因为在三岩这块土地上背负了太多的“历史”!

据了解,历史上三岩称为“扎西热克西巴”(意为勇武,出战必胜),行政区域曾经包括贡觉县三岩六乡(克日、罗麦、沙东、敏都、雄松、木协,沿金沙江西岸分布)、白玉县山岩乡、巴塘县甲阴乡、芒康县戈波乡、尼增乡、米巴龙乡、宗西乡、江达县帮拉乡、生达乡。

历史尽管离我们远去,但痕迹仍在,仍在敲打着我们的灵魂,谁也无法也不能忘记三岩不长但很阴霾的历史。历史上的“热克”已很少有人知晓,那是一段沉痛而耻辱的历史。

三岩因其恶劣的生存环境,自给能力差,形成了许多恶习。有一首诗记载了野蛮时代的三岩人:

两只刚刈手,一身黑骨头,三餐青稞酒,四季白羊裘;

    瞪眼如山魈,耸肩似沐猴,狂歌从劫道,飘荡惯寻仇;

    四葬凭僧记,婚姻任自由,有夫枕妇节,无父壮儿羞;

    世上寄生□,人间不化图,腥膻喇嘛列,万事共天休。

时至今日,一提到三岩或是三岩人,人们如谈虎色变,三岩人到外面遭遇不公正待遇是常有的事。历史到了今天,三岩这个历史的阴影也还没有完全消散。有关三岩的情况,所能查阅的资料和触及得到真实情况实在太少。岁月久远,许多沿习已经消逝,只留下痕迹,甚至痕迹都难以找到。这就使人更难以真实了解过去、现在的三岩。对三岩的争议和误解仍在继续进行,我虽不是刻意纠正什么,至少我觉得应该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过去,还显一个真实的历史,注重感受今天的现实,别让阴影老是蒙蔽我们的双眼。当然陈规陋习是有的,一个地域理念总是会有所积淀的。

历史上西藏称三岩为“扎西热克西巴”(意为常胜),简称为“热克”,位于四川与西藏交界处金沙江沿岸。境内崇山峻岭,千沟万壑,深林绝峪,交通艰险。金沙江发源于唐古拉山青海一侧的格拉丹冬雪山,从北向南流经青海玉树、德格县、江达县、贡觉县、芒康县,最后流入云南,在西藏境内河长509公里,流域面积23060平方公里。三岩旧时行政区域曾经辐射过现在的贡觉县三岩六乡(克日、罗麦、沙东、敏都、雄松、木协,金沙江西岸)、白玉县山岩乡(金沙江东岸)、巴塘县甲阴乡、芒康县戈波乡、尼增乡、米巴龙乡、宗西乡、江达县帮拉乡、生达乡。现在的三岩地区仅指贡觉县三岩六乡。

三岩地区所处位置也是西藏最东部横断山区三江峡谷(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之一,即金沙江峡谷区。金沙江峡谷切割很深,两岸陡峭的山壁直插江心,河道弯曲狭长,礁石密布,水流湍急,漩涡不断,声达数里,水量集中,坡降大,水力资源蕴藏丰富,因两岸坡度陡峻,岩块崩坍比较频繁,并不断出现倒石流和泥石流现象,其险峻远胜于川鄂间的长江三峡。举世闻名的叶巴险滩大峡谷(中美长漂队失败地)也在境内。

三岩四面高山环绕,在金沙江大峡谷中沿江长约100公里的范围内,民居村庄均处在山洪冲积扇地带,居住地平均海拔36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9.4℃,降雨量650毫米,无霜期160天,系半农半牧,部分村庄还为一年两熟和二年三熟,以种植青稞、大麦、小麦、荞麦为主,较低位置出产野生蜜桃、梨、苹果、核桃、野葡萄、野枣、花椒等。药材资源丰富,盛产虫草、贝母、雪莲、红景天。野生动物繁多,獐、鹿、熊、豹等处处可见。铅锌矿也有较大储量。主要山峰有欧业拉山、帕一山、那芒山、最高海拔均在5000米左右。

三岩是一片古朴神秘,充满原始诱惑力的土地,高山瑰丽风光与峡谷秀美柔情交织,民居粗犷简练,碉房气势宏伟,沿江风光扑朔迷离,高山峡谷气势磅礴。别具一格的原始风土人情,令人费解的复杂婚姻制度,神秘莫测的帕措制度成为众多旅游观光者、登山探险者和科学考察者踏寻的理想境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